SCI期刊的CiteScore是什么?
2025-09-10 163 2016年,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Scopus数据库推出CiteScore,直接对标IF。其定义为:期刊过去四年(包含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次数。
以2024年CiteScore为例:
CiteScore2024=该期刊2021-2024年论文在2024年的被引总数 / 该期刊2021-2024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与影响因子不同,CiteScore的分子包含期刊所有文献类型(包括评论、会议摘要等),时间窗口更长且分母计入全部文献数量。这种设计使其在反映期刊整体影响力时更具包容性,但也可能因纳入非核心文献而稀释质量。例如,某期刊若大量发表被引率极低的会议摘要,其CiteScore可能被显著拉低。
CiteScore每年5月更新数据,官网免费公开所有期刊的CiteScore、百分位排名及细分指标。这种透明度使其更受年轻学者和开放获取期刊青睐,但也带来新问题:Scopus收录标准相对宽松,部分低质期刊可能通过“灌水”会议论文提升指标。例如,某期刊通过大量收录会议摘要,将年发文量从200篇增至1200篇,尽管单篇被引量下降,但总被引次数上升仍推高了Cite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