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什么是SCI会议摘要(Meeting Abstract)
2018-03-22 657

前日,IAASET官网发布的《新增53篇医学类会议摘要已上线见刊》一文引起众多学者围观,我们收到了许多关于会议摘要(Meeting Abstract)的咨询,大家纷纷表示对这种发文方式不了解,或者不知道学校是否认可。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会议摘要(Meeting Abstract)的神秘面纱。Maybe, 看完这篇文章,您的学术成果发表又多了一个选择。

一、概述

会议摘要由SCI数据库的检索类型Meeting Abstract翻译而来,也称为SCI简报。顾名思义,摘要即一篇文章摘出来的要点,其讲究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压缩,强调对文字本身的概括。

Meeting Abstract是SCI确定检索的一种文献类型。当我们登陆SCI数据库进行文献查找时,一般会得到如下检索界面。小编以近两年的“医疗”研究为主题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的左侧进行“文献类型”精炼以后,会出现所有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类型,其中就有Meeting Abstract。

图一.jpg

由此可见,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类型非常多,Meeting Abstract是SCI数据库收录的一种常见文献类型,尤其是医学领域,这种文献类型被广泛认可。

Meeting Abstract发表的目的在于将一些研究设想、实验与观察的结果整理出来,在某些学术交流媒介(例如国际会议宣读)上发表(但不同于会议论文);或者SCI数据库中收录,便于研究同行在SCI数据库中搜索时找到此类研究者的信息,分享研究成果,创造合作研究机会等。

二、模板撰写

Meeting Abstract对文字的精炼程度要求很高,整体篇幅较短,一般包含200-500个单词。内容须包括Background,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即背景、方法、结果、结论、致谢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般需要1-2句话即可。因此在句式和用词都很讲究,要用简洁的描述,把文章所讲的内容概括给读者。

因模板与篇幅限制,Meeting Abstract中不允许包含图表信息、参考文献以及特殊符号等,但是对作者署名个数无要求,依然可以将所有对本研究有重要贡献的作者信息同时列出。发表样例如下:

图二.jpg

三、发表优势

Meeting Abstract因篇幅短小,学者们可以将已经完成研究、尚未发表的论文进行修改发表,亦可将已经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会议的文章进行凝练后发表。因此与Article相比,撰写难度大大降低。另外,因Meeting Abstract确定被SCI数据库收录,有独立的WOS收录号,且有正规的SCI检索报告(如下图),因此通常情况下高校对这种检索形式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图三.jpg

四、认可度

因每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认定标准不同,Meeting Abstract在各个单位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小编从接触过的学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将Meeting Abstract等同于SCI文章,比如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也有高校将Meeting Abstract等同于发表一篇EI期刊或者中文核心,比如天津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当然也有高校不认可此种发表形式,仅承认篇幅达到多页以上的文章为SCI期刊论文,比如齐鲁工业大学。因此,作者在投稿之前要先和本单位确认此种发文形式的评价标准,有的放矢,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Meeting Abstract的发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