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科研学者亲历,最普遍的研究欺诈行为竟是它?
2023-10-24 343

截止6月13日,在撤稿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中至少有1858篇文章因期刊怀疑作者身份等问题而撤稿,有至少609篇中国作者的文章因署名存疑被撤稿,这在中国作者全部撤稿的20952篇文章中仅占比3%。


作者身份问题看似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据某机构“周围是否存在不恰当署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63位科研相关工作者参与投票,72%的参与者表示周围存在署名不当的情况。

另一项对美国TOP 100研究型大学的终身教职员工的调查显示,在数据编造、剽窃、数据伪造、作者欺诈、出版欺诈和资助欺诈这六种研究欺诈类型中,礼物作者这一特定的作者身份欺诈类型被认为是最普遍的研究不端行为。

可见,学术界对作者身份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一般来说,有两种谎报的作者身份:

1、省略参与者的名字,即幽灵作者,详见《什么是学术论文中的幽灵作者?》

2、添加几乎或根本没有参与研究的人的名字,即礼物作者:虽被列为作者,但对研究没有重大贡献。

这些人通常是部门主管等高层人士,他们的名字被加进去是为了讨好,或为了增加文章发表、赢得资助申请的机会。

另一种类型的礼物作者是两位学者相互同意将对方加入自己的作者名单,以提高对方的出版数量。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该如何预防作者身份问题呢?

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在《如何处理作者身份争议》中建议科研学者:

1、阅读出版伦理的书,提前询问大学或院系关于作者身份的政策;

2、研究开始时就讨论作者:收集所有团队成员的观点,尽可能在面对面会议上讨论作者身份。随着项目的发展,继续讨论关于作者身份的想法,特别是有新人参与进来时。

3、文章撰写前确认作者身份和分工:许多作者问题是由于错误的期望和沟通不畅产生的。所以,在开始写作前,学者应以书面形式确认谁将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果有任何变化,也以书面形式通知每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次作者都能采取上述明智的做法。


如果您发现作者名单涉嫌研究欺诈,应该什么都不说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同谋,还是应该举报,即使这可能会阻碍未来的资金申请或职业发展?

COPE推荐了第三种方法:解释现有的作者名单违反了编辑建议,并可能被视为学术不端。再次强调要基于事实,避免情绪化地指出,一旦编辑发现署名不当行为,很可能拒绝发表。您应在讨论会议结束后,立即做好记录并存档。


如果作者署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您可以做什么?

当团队成员对作者名单达不成一致时,署名可以成为一种讨价还价的工具。在提交出版物之前,所有作者都有机会查看最终版本,并有权撤回自己的名字。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因为作者必须权衡失去对所做工作的认可和被列入不完全同意的名单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地包含在出版物中,违背了您的意愿,应尽快通知其他作者。如果您在发表之后才发现这一问题,可以联系期刊,要求进行更正。


对于不满足全部五项署名条件(Authorship Criteria)的论文贡献者身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不符合作者资格但应承认对论文产生一定贡献的例子有:

  • 资金支持;

  • 对研究小组的一般监督或一般行政支持;

  • 写作协助、技术编辑、语言编辑和校对,如帮助作者化解期刊语言偏见,推动审稿进程。

对于以上例子,作者可以单独或作为一个团体在一个标题下进行确认,如“临床研究者”或“参与研究者”,并应具体说明他们的贡献,如“担任科学顾问”、“严格审查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提供和照顾研究病人”、“参与撰写或技术编辑手稿”等。

尽管明确界定作者身份会有所帮助,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只要发表尽可能多的论文动机始终存在,就无法避免有人作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改变,包括对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