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是课题申请书写作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很多作者在这一部分会修改很多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框架逻辑问题,包含大的框架逻辑以及内部各条的框架逻辑。比如说,这一部分,一般是要写五条内容,而每条内部再各自分3小条去写。提倡这样去写是基于给评审较好的阅读体验以及较高质量的写作规律总结得出的。遵守形式上的写作规律可能比较容易,但如何让这些条目呈现出较强的递进逻辑,往往成为很多人写作的障碍。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分解研究内容的写作逻辑,供大家参考。
研究内容写作前可以先对整体的五条内容设计一个框架,确保这个框架合理后,再进行写作。五条内容,一般是按照三层逻辑去写,即导入逻辑、分析逻辑和导出逻辑。这三层逻辑融入到课题基金申请书中理解,即研究这项课题需要优先做什么,需要优先准备什么内容/知识;之后要从哪些方面具体分析什么、怎么展开分析;最后能够得出哪方面的内容(对策建议)。这个逻辑也可以理解为期刊论文正文写作中的“三段论”逻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人观点”逻辑。
(一)导入逻辑
导入逻辑也叫做研究准备,这一环节可以写理论准备性内容。比如,我们正式展开研究前,一些必要的焦点概念/问题、理论基础、发展历史、现状调查、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优先了解,这些方面就可以放在导入逻辑,也即研究内容的第一条去写。当然这五方面并不是要在导入逻辑里面全部涉及,而是从这五方面里选择一项写即可。至于选择哪一项,需要结合我们的研究问题而定。比如,如果研究问题涉及到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如“AI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数据化转型”,那么导入逻辑这一条就可以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甚至发展历史去写;如果研究问题是一个需要做实践调查才能了解具体情况的问题,比如“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评价”,那么可以选择从“现状调查”去写。
(二)分析逻辑
分析逻辑是开展研究的逻辑,即方法实施过程的展现,可围绕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去写,可以从指标构建、测量评价、实践跟踪、专业方法/密码方法实施等方面去写。这个地方写两条或者三条,如果最后的导出逻辑写一条,那么这里就写三条,如果最后的导出逻辑写两条,那么这里就写两条,整体的原则是保持研究内容总条数控制在五条。写作内容方面,以“贵州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为例,这里的研究问题要构建贵州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模型”,那么分析问题环节,可能需要包含贵州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相关的资料收集(先收集与思政能力相关的各类资料),在这基础上,再去进行资料的资料分析与编码(比如通过分析与编码提炼出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最后才有可能构建出贵州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模型。这三方面即可构成分析逻辑的三条,且这三条之间是有明显的递进关系的。当然以上是基于质性研究方法的举例,如果是其他方法,要收集的资料,以及进行资料分析的步骤就应去契合相应的方法。
(三)导出逻辑
导出逻辑可以理解为为课题结题做准备,除了一些形式性工作的扫尾外,在研究内容环节,导出逻辑一般是写对策建议,还有的涉及一些国外经验,这两方面是可以都写的,如果对策建议写得比较宽泛,这时可以再补充国外经验的梳理,通过国外经验,再去提对策,就会更有针对性。
我们在进行研究内容的写作时,可以优先构思这三层逻辑下的五条内容写什么,将整体框架设计出来,逻辑合理后,再去写更细化的内容。
在五条框架列出后,就需要对这五条主线进行细化,将它们分别写3小条内容。这里我们结合已立项的课题“AI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内生逻辑与应用评价研究”,详细介绍五条内容里面的3小条内容的写作逻辑。作者在研究内容处的五条内容写作逻辑为:
1.AI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基础理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内生逻辑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实证分析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应用评价模型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这五条内容的三层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第1条是“导入逻辑”,第2-4条是“分析逻辑”,第5条是“导出逻辑”。在这五条主线的基础上,还要将研究内容呈现清晰,也即要如何做到/解决这五条内容,其各自的分析过程、操作步骤需分解清楚。
(一)每小条内部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逻辑
每小条内容再进行拆解时,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逻辑。比如,第1条“AI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基础理论”,要想从三方面写清楚这条内容,可以每方面先交代要研究什么,再解释为什么研究这个以及怎么研究(研究过程)。这个逻辑并非是形式逻辑,在具体表达时,可以以表达的精准度为主,合适调整写作顺序。
以第1条为例,三方面内容作者首先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整体内涵、整体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是一种范式变革,通过数据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之后介绍了围绕哪些方面详细研究其理论内涵(本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数据化、教育体系生态化、教育内容精准化、教育方法智能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理论内涵);最后通过对内涵的界定,明确其定位特征,构建理论基础(界定基本概念,明确定位特征,建构AI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基础理论)。这三方面的写作逻辑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按照更高质量的写法,第1方面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是不清晰的,目前的内容只是在写研究观点,如果要改善,可以先准确表达出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整体内涵,然后可以从整体内涵的重要性、必要性等解释为何先研究整体内涵,最后介绍怎么研究(比如,查找什么文献、关键词等)。第3方面同样也比较宏观,如何通过内涵界定,明确其定位特征,定位特征又是什么,要构建什么理论基础等均有模糊的地方,也是可以更优化的。第2条相对好一些,但如果补充解释为何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数据化、教育体系生态化、教育内容精准化、教育方法智能化把握理论内涵,则会更清晰。我们在进行写作、修改时,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调适自己的内容。
(二)各小条之间纵向的递进逻辑需呈现
很多课题申请书在布置3小条内容时,每小条写得都很合理,过程、方法都有清晰的呈现,但是唯一的不足是3小条之间的递进逻辑并不明显,内容比较割裂。可能要研究的内容确实很多,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将这些内容全部呈现上了,却忽略了这3小条是要综合服务于5条大框架的。
以第2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内生逻辑”为例。作者先写了(通过文献梳理和系统分析,围绕动因逻辑、过程逻辑和价值逻辑,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因何转”“如何转”“转为何”的问题);然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要素需求探讨动因机制,从教育场域转向、教育理念转化、教育方式转变、教育内容转换、体制机制转轨等方面阐发数据化转型的过程逻辑);最后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述数据化转型的价值导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数”思变、范畴“因数”生变、要素“顺数”裂变等结构性转型)。这里的3方面写作逻辑是类似的,都是写了从什么方面研究什么内容,小的缺陷是为何要这样研究介绍的不够清楚。这3方面的内容从纵向上看,实际也是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逻辑的,即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内生逻辑”先分析为何有转型(在这个前提下介绍了从哪里分析为何转型);之后再分析转型的内生逻辑是什么(即转型过程);最后在分析完转型过程后,去助力结构性转型(介绍了从哪些方面实现的结构性转型)。整体的递进是比较明显的,但1、2方面的“过程逻辑”存在一定歧义,第1方面从“过程逻辑”分析“如何转”之后,第2方面去还是分析“过程逻辑”,逻辑上有倒退的嫌疑,这里是需要再完善的。
撰写一份逻辑完美的课题申请书研究内容部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以上比较重要的写作逻辑外,还有字数(国社科整体字数一般1200字左右,还有一些会有字数限制,根据其要求调整即可)、各条的均衡性等方面的要求,都是需要注意的。在写作修改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守高质量写作规范,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虽然最终成功立项的课题可能仍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保证清晰的逻辑、明确的内容,即便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也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来源:社科学术圈原创,作者施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