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卸任离校
在需要“振兴”的地区 建设一流大学
正如他所回答的,王树国始终践行和诠释着什么是教育家。
从“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到在新时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时代浪潮中,在需要“振兴”与“开发”的地区,如何将高校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大格局中,让大学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引领者,王树国有着他的思考、目标和一盘棋,一位校长的学思生涯卓然于祖国版图。
2002年,王树国放弃了当副省长的机会,重回母校,出任哈工大历史上第二十一任校长,44岁的他是当时C9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而他在哈工大校长这一职位上一干便是12年,将哈工大托举到更高处。
2014年,王树国调任西安交大。当时的西安交大正面临巨大困境,王树国到来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一次性将6名副校长全部换掉,又四处奔走,解决西交经费、用地、交通问题。此后,西安交大绝地反击。
纵观王树国的西安交大十年,“融合创新”“西迁精神”是关键词。
“办大学不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王树国认为,一流大学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这颗初心是为人民办大学,为中华民族办大学,为推动社会进步办大学”。
2014年6月,西安交大决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是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树国上任仅两个月就牵头参与规划建设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是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最大的“手笔”,也可能成为王树国“事业生涯当中最后想完成的一个使命”。
2015年,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幕拉开。次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上,王树国校长直言:“我们深知梦想的实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自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差距,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全体交大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同心协力、奋勇前行!”
此后,西安交大坚持传承与践行“西迁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国内外空白,为西部乃至国家的工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向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再西迁”,创新探索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形态。
西安交大师生不会忘记,2014年的西安交大在招生、引进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曾陷入窘境,办学经费紧张。如今,西安交大早已一改颓势,屹立顶峰。
2017年-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总额5年均超过50亿,尽展学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硕果;
2018和2022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彰显人才培养高质量;
近五年学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68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人,他们在梧桐树下立志、发轫、鹏程;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如今已成为西部和全国高校的一类新型组织模式探索,承载着增强西部、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水平的责任......
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2017-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高速发展,总体增量跻身综合性大学前10;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西安交通大学连续多年稳居前10。
十年一跃,交大巨变。王树国陪西安交通大学走过了奋进的10年时光,而西安交大也圆了他创建一个“理想大学”的梦。
考虑的不是成为院士 而是培养更多院士
对于“怎样的校长才是一位好校长”,王树国认为,校长应该更职业化,而非作为一个兼职。“一位好的大学校长,不仅在于自身学术研究取得多么高的造诣,更在于能够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耕耘一块好的土壤,能让大学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人才”。
同时认为,真正衡量一所学校的成就,不在于院士的数量,而在于学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树国在西安交大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寄语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西安交大学生对王树国校长的评价。新生开学报到,他会迎接全国各地新生,与新生拍照留念,问寒嘘暖。每年毕业典礼上,他都会被众多想合影留念的毕业生团团围住。同学们热情高涨,校长一脸幸福地笑个不停,毕业典礼秒变大型追星现场。
“软科”微信公众号文章留言
为世界之光
在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是做历史中的匆匆过客,还是做一个刷新历史记录、不断创新的实践者,答案写在每一个中国高校校长的履历中。
自2014年出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如今,花白的头发、略显佝偻的身影,正是王树国为国奉献的印记,也是他立德树人的奖章。
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在王树国的带领下,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坚韧不拔地履行"鼓舞群伦"、"灿烂文明"、"英俊济跄,经营四方"、"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之重任;未来,交大学子必将以“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为鞭策,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为世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