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求是大讲堂”通识课程第六课将于3月14日开课,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其职务为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这是2022年卸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后,高福的最新职务动向。早在2018年,浙江大学就开始谋划筹建大健康学院,2020年新冠疫情后,浙江大学开始进一步思考:一流大学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大健康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类健康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宣布筹备建设大健康学院,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健康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平台。陈廷骅基金会将捐资支持大健康学院建设和发展。浙江大学介绍,计划筹建的大健康学院,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引领未来的世界顶尖复合型大健康人才。同时,浙江大学将加快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健康产业结合,以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借助科技力量促进人类健康发展。此次以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身份亮相,高福的主讲话题是“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介绍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历程、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中国抗击新冠的启示与思考,回答为什么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等。公开资料显示,高福现年63岁,山西应县人,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高福是从兽医专业走出来的疾控专家。1983年,高福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读研,学习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1991年,高福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认为拿到世界著名高校的学位证书,并不能证明他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因此他继续踏上求学之路,在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他又回到牛津,担任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回国,出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0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兼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是我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已发表SCI论文500多篇。其中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溯源以及H5N1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通过结构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MERS冠状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等囊膜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及膜融合机制,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靶标。2013年,高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拥有多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至2017年,高福出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他曾在任命会上表示,“要撸起袖子干疾控,甩开膀子搞应急,顶天立地做科研,铺下身子抓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找准措施,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和疾控形势新变化”。
2017年,高福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图源:中国疾控中心官微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传播到了北美、西欧和南亚等地,成为波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帮助西非国家并在源头上防控埃博拉病毒、使我国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国家派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高福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与了这一任务。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电视,新华社记者正在塞拉利昂采访302医院的工作人员,而高福刚好从这里经过,父亲才发现了高福的“秘密”。期间,中国在西非建立了P3移动实验室,也叫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中塞两国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疾控工作人员不仅成功地将埃博拉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还获得了第一手的科研资料。据此,高福率领团队分析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与以往疫情暴发时相似,否定了当年5月美国科学家有限数据得出病毒变异大可能影响疫苗的结论,为疫苗和药物等抗病毒手段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及时把数据整理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 2015)上,与国际同行分享科研成果。该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CDC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在现场一线“干体力活儿,还可以做脑力劳动”。2022年7月,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党委常委。四个月后,高福卸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除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外,高福目前还是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近期在医学领域动作频频,除高福外,今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全职回归,出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显示出浙大进一步推动医学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