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华中农业大学培育出“无刺草鱼”,少100多根刺!让你吃鱼自由
2024-03-12 407

是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被一众网友热情高呼,“配享太庙、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

近日,来自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团队,成功研究培育出了“无刺”草鱼,相比普通草鱼,它少了100多根肌间刺,少的这些刺正是大家吃鱼卡嗓子的主要元凶!果真是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呀~

据悉,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找到控制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让基因不发生作用,草鱼体内就长不出这些小刺了。这项创新性成果的背后,是高泽霞团队历时十年之久的苦苦求索。

3a0d324ccbd87cf37690b676ce81455d.png

团队从2012年到2021年间仅拿到4项共计170万元的经费支持,加上2021年刚获批的一个250万元的项目,前后也仅有420万元经费支撑。

2010年6月,高泽霞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那时,她所在的团队主要关注武昌鱼的生长、抗病和耐低氧性状。当他们逐渐通过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发现武昌鱼的价格还是抬不上来,深度调研以后发现最终的元凶是“鱼刺”!

她对《中国科学报》说,卡喉之痛让人不胜其烦,肌间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鱼类的食用和加工价值

她开始查文献,发现之前也有学者关注过这个问题,其实人类也会被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困扰,这研究肌间刺还跟了解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有点关系,科学价值也不容忽视。

c7fbbf8d71126908bd5ebc0d8f3b5511.png高泽霞教授在无锡渔业学院“范蠡大讲堂”作题为“团头鲂生长和肌间刺性状遗传选育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创制”无刺鱼的关键,是找到调控鱼刺发育的主要作用基因(主效基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泽霞带领团队历时近3年筛定出了候选的近50个基因。

她带领课题组的学生开始了“挑刺儿”的日常,一条性成熟的武昌鱼约有120多根肌间小刺,如何做到在被麻醉的鱼身上好不粘连鱼肉将这些刺一一拔出,几个月后她的手法逐渐炉火纯青,这样的经历也教会了学生们科研需要毅力和耐心。

495df6926c0bf043d07c931312f0349d.jpg高泽霞与学生

随后的7年研究中,高泽霞教授团队将找到的近50个基因放到模式鱼斑马鱼上做验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一个一个依次敲掉这些基因,看鱼刺的发育有无变化、怎样变化。

2019年底的一天,团队“突然一下子”,找到了主效基因,这项研究成果也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再后来,高教授团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成功繁育出了F1代草鱼苗种,并从中筛选出500多条无小刺的草鱼个体,在此基础上繁育的F2代个体就全部为“无刺”草鱼了,且它们的后代都会继承无小刺的特点

2133c66ab6374442c2504a6621507f8f.png

此外,相比于其他淡水鱼,草鱼还可以用更低的饲料成本,换取更多的优质蛋白,未来的草鱼再也不是望而却步的“卡脖子”食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