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这些“双一流”,2022年获重大突破
2023-01-03 59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回望2022,是中国高校求新求变的一年,也是高校快速成长的一年。

近期,各大高校发布了2022年的新年贺词,无论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成果产出,都是硕果累累的一年。高绩(ID:gjdata)统计了部分“双一流”高校在2022年取得的突出成就,一起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亮眼成绩。

北京工业大学

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学校入选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

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环保自动化”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同级别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获批项目数量再创新高。

北京理工大学

2022年,学校坚持“一流标准”,人才培养在培根铸魂中迸发创新活力。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2022年,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增强,牵头获批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全面提高,牵头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质量再创新高。文科科研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社科基金获批数持续提升。平台建设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获批首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量质齐增。

北京化工大学

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及时落实人才待遇,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后备人才42名,人才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新增“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人、“优青”等优秀青年人才7人,在信息领域实现“杰青”人才“零”的突破。

图一.jpg

图源:北京化工大学

年度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26亿元,历史性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1项。获批全国首个化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获批建设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高纯化学品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首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

天津大学

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新增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程博士培养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学校新增20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4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智能电网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流学科;获批全国首个地球系统科学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率先设置“工程教育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大力推进“天智计划”;成立人文艺术学院,调整建立外国语学院,首届非遗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工程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领域进入前千分之一,数学领域进入前百分之一。

内蒙古大学

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新增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个设置纪检监察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新增1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重点建设2门国家级、5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加大学术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引育力度,引进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引进和培养国家“四青人才”2人,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01人,其中“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31人。

大连理工大学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获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115项,其中千万级以上项目13项;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项,直接经费2.11亿元。

推进学科提质升级,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入选首批十所“工程教育学”试点高校;布局医学学科,成立医学部,揭牌肿瘤医学研究院、心脑血管医学研究院。

推荐阅读:重磅!985高校医学部,正式成立

东北大学

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青年人才15人。引进“海外百人”“优秀学术骨干”“双百计划”外籍专家等教师100余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杰出工程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等先进典型。

强化有组织科研,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有序实施,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新序列;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年度科研经费再次突破12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7项、课题20项,经费超2.7亿元;重大科研项目进款首次突破2亿元,增幅近90%;签订科研合同1400余项,合同额再超9亿元;成为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国防科研经费再次突破1亿元。

吉林大学

这一年,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全年获批科技、社科项目及合同金额创历史新高。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成果发表,助力国家探月工程;“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通过专家结题评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的国家;努力“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复旦大学

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20个专业顺利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新增应用伦理、社会政策、气象、口腔医学4个学位授权点;全力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完成首批20个学科学术发展中心组建工作,启动实体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改革,成立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构筑。

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正式获批;复旦上医迎来创建95周年,全国首个立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在中山医院启动。

推荐阅读:全国首个!C9高校,启动建设国之重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获批教育部急需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和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新增国家级人才28人和1个国家级团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持续强化。

图二.jpg

图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积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科研经费同比增长20.2%,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创历史新高;抢抓重组机遇、举全校之力、聚多方合力,成功重组和新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组建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南京邮电大学

学校首次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并首次牵头获批省创新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学校1名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教授获批科技部“火炬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厦门大学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入选九部委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7个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数创历史新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联合重点项目数取得历年最好成绩。国家社科基金各类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教育部重大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一般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4。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顶级刊物。3人获“科学探索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福州大学

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再次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高校。

师资队伍持续壮大。2位教授当选俄罗斯外籍院士。新增国家级人才13人次,其中:全职引进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项目人选1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人,入选工信部启明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人。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全校纵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5亿元。首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实现省属高校零的突破。获批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项目数大幅增长,首次超过150项,达到157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超过“十三五”期间牵头总立项数。1项成果首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首次在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1篇,再次在Nature主刊发表论文1篇,在CNS子刊发表论文17篇,是2021年的近3倍。10位学者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居全国内地高校第27名(并列)、福建省高校首位。

南方科技大学

学校及数学学科入选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新增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机械工程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着力打造人才“蓄水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埃菲·杰曼诺夫教授全职加入南科大;学校五位教师入选国际院士;获得包括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金奖”、未来科学大奖在内的国际国内奖项50项。全职院士增至43人,国家杰青49人,优青29人,师资队伍中各类高层次人才占比约65%。

西北工业大学

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高校、首批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对接国家需求,打造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西工大模式”,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C919等重大型号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重点类项目30项。牵头研发的“飞天一号”组合动力飞行试验圆满成功。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已通过立项评审,获批柔性电子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牵头论证并建设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

图三.jpg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

星光不负赶路人,最是奋斗动人心。2022年各大高校砥砺前行、收获满满,2023年,他们使命在肩、踔厉奋发。

END
文章来源:高绩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